中医体质辨识仪

  中医体质辨识仪机体代偿机制有关

  平和体质是一般人

  群中分布最多的体质,占 32. 14% 。 在体质的红外研究中,平和质常常作为对照而应用,其客观化评判指标也不断显现。 李洪娟等[4] 的研究发现,平和质人群面部热结构有其固定特征,且偏颇体质或疾病状态人群的面部热结构会出现紊乱,其寒热偏离的规律与中医理论一致。 许俊琴等[5] 认为,平和质督脉体表平均温度高出躯干背面平均温度 0. 53,任脉的人体表面平均温度低于躯干正面平均温度的这印证了“督脉为阳经之海, 任脉为阴经之海”的经典理论。 厚磊等[6] 则进一步证实,偏颇质组的督脉和肾都较平和质组显著偏凉,说明平和质先天禀赋较为充足的理论。 因此,总结平和质的红外成像图五脏温度中,命门温度最高,肾温度次之,依次为肝、脾、心、肺;六腑温度中,右大肠温度最高,依次为左大肠、膀胱、小肠、胃。


中医体质辨识仪机体代偿机制有关


  . 2 阳虚质与阴虚质 阳虚质和阴虚质的红外成像图相对是比较典型。 郑霞等[7] 的研究发现健康阳虚质组比健康非阳虚质组面部、头后上部、头后下部、手前臂、股后区、膝部、腘窝、小腿后区 8 个热图区位代谢热值低,从而得出头面部和四肢区位是应用医用红外热像仪评价阳虚的两敏感区位。 罗翠文等[8] 的研究进一步指出,阳虚质腋温和所选穴位体表温度(颧髎、膏肓、右阳陵泉、膻中、大椎、至阳)较健康组低。 至于阴虚质,李洪娟等[9]则认为,该体质人群常形体消瘦上下焦(肺、脾、肝、肾) 热偏离,任脉热值大于零,手心、膻中穴热偏离。



  中医体质辨识仪痰湿质人群上焦多呈异常高温态,下焦多呈低温态;痰湿质人群胁肋部和胸背部多呈高温态,四肢末端呈低温态。 李洪娟[11] 的报道则指出痰湿质的肺、脾的温度均高于平和质 0. 36 和 0. 21, 这可能与脾和肺加强代谢, 机体自身的代偿机制有关。

  中医体质辨识仪气郁体质人的红外成像表现中焦热偏离,右胁温度高于左胁,可能与肝气郁滞,郁而化火有关;且咽喉下方胸骨柄前) 有片状低温区,临床有梅核气症状。

  则发现,中医体质辨识仪气郁质组大鱼际、掌心、右中指、右无名指、腰背区、大椎区、督脉热值高于平和质组;气郁质组头后上、大腿前、小腿前、胭窝、小腿后热值低于平和质。

  .中医体质辨识仪同时具备 2 种或 2 种以上的偏颇体质特征,即兼夹体质普遍地存在于广大人群当中。 故运用红外成像技术对兼夹体质进行细致的研究是未来体质健康管理的重要课题。 厚磊等[15]的研究发现,兼夹体质上焦及上焦所属脏腑热像趋热,中医体质辨识仪下焦及下焦所属脏腑热像趋凉,说明兼夹体质与“上热下寒”相关。

  


山东医联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80288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