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体质学说自《黄帝内经》以来,其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明代医家张景岳从禀赋的阴阳、脏气的强弱偏颇、饮食的好恶、用药的宜忌、气血的虚衰等方面,将体质划分为阴脏、阳脏、平脏三型。至清代陈修园、程芝田又发展了这一分类方法,形成了脏象阴阳体质分类法。华岫云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根据叶氏辨证,从形体特征、肌肉的坚结与柔软及面色、面型和肤色等方面,将体质划分为阴阳两型,指出:“其人色苍杰而瘦,肌肉坚结者,其体属阳……若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者,其体属阴。
”清代医家章虚谷以阴阳量的盛旺、虚、弱为分类方法,将体质划分为阳旺阴虚、阴阳俱盛、阴盛阳虚、阴阳两弱四种类型。近代医家陆晋生依据病邪的从化规律,从病性的湿、燥、寒、热角度,将体质划分为湿热、燥热、寒湿、寒燥四种类型。清末医家金子久根据个体的形态特征、肤色及嗜好等方面的差异,将虚弱性体质划分为阳虚、阴虚两型。
现代医家对体质的认识各有不同,分类方法更是多样,如六分法、九分法、十二分法、四分法、五分发等,各有千秋。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较公认的一种分类方法是北京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的分类方法,把体质分为九种: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以此为基础,中华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药学会在2009年4月9日正式颁布了《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自此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体质辨识在这个标准的指导下,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
体质辨识以及针对体质的调体和保健工作,绝不能脱离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体质辨识必须结合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的具体辨证施治方法,才能够顺利地在临床上开展。